1、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《礼记》
2、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《史记》
3、谦谦君子,卑以自牧也。《周易》
4、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《史记报任少卿书》
5、君子以制数度,议德行。《周易》
6、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《孟子公孙丑》
7、攻其不备,出其不意。《孙子兵法》
8、信誓旦旦,不思其反。反是不思,亦已焉哉。《诗经》
9、君子以教思无穷,容保民无疆。《周易》
10、亡羊而补牢,犹未迟也。《战国策》
11、辅车相依,唇亡齿寒。《左传》
12、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《周易》
13、君子以成德为行,日可见之行也。《周易》
14、独乐乐,与人乐乐,孰乐?《孟子》
15、冥豫在上,何可长也。《周易》
16、人生天地间,若白驹之过隙,忽然而已。《庄子》
17、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《孟子》
18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《论语》
19、君子之交淡若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。《庄子》
20、行道迟迟,载渴载饥。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。《诗经》
21、雷电,噬嗑。先王以明罚敕法。《周易》
22、余音绕梁,三日不绝。《吕氏春秋》
23、成败相因,理不常泰。《南史》
24、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《论语》
25、人之所助者,信也。《周易》
26、得其精而忘其粗,在其内而忘其外。《吕氏春秋》
27、礼尚往来。往而不来,非礼也,来而不往,亦非礼也。《礼记》
28、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。《左传》
29、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《诗经》
30、尺蠖之屈,以求信也。龙蛇之蛰,以存身也。《周易》
31、天知、地知、我知、子知,何谓无知?《后汉书》
32、善人者,人亦善之。《管子》
33、治国之难在于知贤,而不在自贤。《吕氏春秋》
34、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《荀子》
35、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。《周易》
36、先发制人,后发制于人。《汉书》
37、善游者死于梁池,善射者死于中野。《管子》
38、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。《孙子兵法》
39、殷鉴不远,在夏后之世。《诗经》
40、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待。《三国志》
41、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《三国志》
42、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《论语为政》
43、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《周易》
44、巧言如簧,颜之厚矣。《诗经》
45、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《论语》
46、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。《老子》
47、君子泰而不骄,小人骄而不泰。《论语》
48、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《诗经》
49、不事王侯,高尚其事。《周易》
50、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,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。《孔子家语》
51、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《旧唐书》
52、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《礼记》
53、成远算者不恤近怨,任大事者不顾细谨。《明史》
54、天与火,同人。君子以类族辨物。《周易》
55、君子以施禄及下,居德则忌。《周易》
56、君子以遏恶扬善,顺天休命。《周易》
57、择可言而后言,择可行而后行。《管子》
58、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《诗经》
59、坤厚载物,德合无疆。《周易》
60、投之以桃,报之以李。《诗经》
61、亡羊而补牢,未为迟也。《战国策》
62、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?《老子》
63、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。《礼记》
64、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《论语》
65、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《论语》
66、不为不可成,不求不可得。《管子》
67、言者无罪,闻者足戒。《诗经大序》
68、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《周易》
69、尽信书,不如无书。《孟子尽心下》
70、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《荀子》
71、天与火,同人。君子以类族辩物。《周易》
72、知不足者好学,耻下问者自满。《省心录》
73、一年之计,莫如树谷;十年之计,莫如树木;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。《管子》
74、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《诗经》
75、器满则倾,志满则覆。《韩非子》
76、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。《孟子》
77、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《论语》
78、志不强者智不达,言不信者行不果。《墨子》
79、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《论语》
80、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《论语》
81、笨鸟先飞早入林,笨人勤学早成材。《醒世格言》
82、硕鼠硕鼠,无食我黍。三岁贯女,莫我肯顾。逝将去女,适彼乐土。乐土乐土,爰得我所。《诗经》
83、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84、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《论语子罕》
85、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《诗经》
86、君子敬以直内,义以方外。《周易》
87、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《论语》
88、读书贵能疑,疑乃可以启信;读书在有渐,渐乃克底有成。《格言连璧》
89、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,贞吝。《周易》
90、贫则见廉,富则见义。《墨子》
91、天下皆知取之为取,而莫知与之为取。《后汉书》
92、泽无水,困。君子以致命遂志。《周易》
93、无平不陂,无往不复,艰贞,无咎。《周易》
94、兵之情主速,乘人之不及,由不虞之道,攻其所不戒也。《孙子兵法》
95、视人之国,若视其国;视人之家,若视其家;视人之身,若视其身。《墨子》
96、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《论语》
97、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《论语》
98、积于柔,必刚;积于弱,必强。《吕氏春秋》
99、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《论语》
100、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《史记李将军传》
101、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矣。《论语》
102、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《论语》
103、有真才者,必不矜才;有实学者,必不夸学。《格言连璧》
104、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。《孔子家语六本》
105、君子以独立不惧,遁世无闷。《周易》
106、故兵贵胜,不贵久。《孙子兵法》
107、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。《诗经》
108、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《孟子》
109、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《论语》
110、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。《孟子》
111、天与水违行,讼。君子以作事谋始。《周易》
112、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《论语子罕》
113、故不积跬步,无以致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《荀子》
114、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《孟子公孙丑》
115、巩用黄牛,不可以有为也。《周易》
116、俭节则昌,淫佚则亡。《墨子》
117、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。《荀子》
118、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《论语》
119、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。《墨子》
120、爱人者必见爱也,而恶人者必见恶也。《墨子》
121、强者不劫弱,贵者不傲贱。《墨子》
122、天下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之大事,必作于细。《老子》
123、祸难生于邪心,邪心诱于可欲。《韩非子》
124、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《礼记》
125、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《论语》
126、故知己知彼,胜乃不殆;知天知地,胜乃可全。《孙子兵法》
127、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。《周易》
128、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《增广贤文》
129、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《论语》
130、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。《战国策》
131、含章可贞,或从王事,无成,有终。《周易》
132、劳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。《周易》
133、夫妻反目,不能正室也。《周易》
134、比之匪人,不亦伤乎。《周易》
135、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《周易》
136、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《淮南子说林训》
137、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《周易》
138、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《老子》
139、命里有时终须有,命里无时莫强求。《增广贤文》
140、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《论语》
141、哀莫大于心死,而人死亦次之。《庄子》
142、君子以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。《周易》
143、天地不交,否。天地交,而万物通。《周易》
144、君子立身,虽云百行,唯诚与孝,最为其首。《隋书文帝纪》
145、君子使物,不为物使。《管子》
146、目不能两视而明,耳不能两听而聪。《荀子》
147、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《论语》
148、善学者,师逸而功倍,又从而庸之;不善学者,师勤而功半,又从而怨之。《礼记》
149、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《左传》
150、好学近乎智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。《礼记》
151、故善战者,立于不败之地,而不失敌之败也。《孙子兵法》
152、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《论语颜渊》